从“将军故里”到“红色美丽乡村”丨千万工程在黄兴⑥
◎星沙时报记者 张鋆
浏阳河畔,晨光熹微,一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正在焕发新生,从“将军故里”到“红色美丽乡村”,近年来,黄兴镇光达社区以“千万工程”为引领,通过人居环境、产业发展、乡风文明的全面提升,书写着从“拆迁安置”到“和美家园”的蜕变故事,成为长沙县践行“千万工程”的鲜活样本,展现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。
特色产业发展
从“将军故里”到“红色美丽乡村”
光达社区人文历史资源丰富,在许光达故居的院落里,孩子们在聆听革命故事,在东山老码头文物遗址的石阶上,车轮压出的深痕清晰可见,红色基因已焕发新的时代光彩。
光达社区围绕这抹红色,因地制宜发展富民强村产业,精心打造“红色文旅+”特色产业体系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光达社区创新开设“光达精神”专题课堂,让红色教育融入社区生活,留住独属于浏阳河畔的滨河记忆。通过党史深度解读,深挖党史资源,讲好“光达故事”,擦亮“将军故里”名片。
“目前,红色美丽村庄项目正稳步推进中,我们将重点围绕打造红色文旅品牌和壮大集体经济两个目标,全力把光达社区建设成规划优、建设好、环境美、运行稳、治理行、民风善的和美乡村。”光达社区党总支书记谢虎军说道。
人居环境提升
从“脏乱差”到“会展新城”
光达社区地处浏阳河畔,原常住户籍人口7800余人,流动人口近万人。近年来,光达社区不断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建设,从原来的小村庄开始“瞭望”未来的会展高地,一居一户,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蝶变传奇。
“以前家门口堆满杂物,现在有了专人保洁,环境清爽多了!”社区居民张大姐一边在小区广场散步一边说。
通过“自治+智治”模式,社区实现了环境治理的提档增效。自治精准发力,通过物业自管提升环境水平,聘用业主参与常态保洁,志愿者共同承担环境维护,同时,组织党员进小区参与环境治理,包括清除杂草、秩序维护、铲雪除冰等志愿服务工作30余次,推动居民生活环境大变样。智治长效维护,联合“支委带业委,业委带自治”实现楼盘全覆盖治理,通过微信群实现居民“线上点单”来反馈环境问题,形成问题处理闭环机制,实现新城蝶变。
下一步,光达社区将继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,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,持续改善村容村貌。
文明风尚培育
从“原始乡风”到“德润鑫城”
“以前空闲时就在家看电视,现在社区活动丰富多彩,生活也充实多了。”正在文化广场跳舞的光达社区居民游阿姨笑着说。
文明乡风建设也是一大亮点,光达社区以“德润鑫城”文化建品牌,强化文化氛围营造,提倡全民参与健康积极向上的颐养模式,移风易俗进户入脑,彰显德润素养。
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,光达社区增加文化休闲娱乐设施或场所建设,提升居民业余生活质量。开展“银龄生日会”“大孩带小孩,携手向未来”等活动,弘扬真善美,传播正能量。通过党课、德润讲堂、“五老”宣讲、典型人物故事褒扬,推动文明乡风建设。逢时遇节,结合社工服务站、关心下一代工作站、青年之家等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展老龄老来乐、尊亲尽孝道、和乐一家亲等敬老爱老活动,展现幸福颐养、夕阳添福的崭新画面。
晨光之下,浏阳河波光粼粼,许光达故居的青砖灰瓦在朝阳之下熠熠生辉,仿佛在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华丽蝶变。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兴旺,从文化浸润到治理创新,光达社区这片红色热土正以"千万工程"为笔,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。展望未来,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,必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。